威海市在全省“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”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会作交流发言

栏目: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:2023-05-10 来源: 威海市民政局 浏览量: 1567



4月20日,全省“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”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会召开。省城乡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冯建国讲话,济南市、威海市作交流发言。

会议强调,“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”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是贯穿“十四五”期间的重要工程,要继续用力、持续推进。要深刻领会党中央、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和省委、省政府工作要求,准确把握面临形势,切实增强开展“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”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责任感、使命感、紧迫感。要明确目标任务,不断优化服务设施布局,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,加快社区服务数字化建设,健全完善党建引领机制、“一窗受理、全科服务”机制、“五社”联动服务机制和减负增效机制,着力提升社区服务精准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水平。要落实工作责任,强化工作部署、业务指导、统筹协调和守正创新,全面推动城乡社区服务提质量、上水平、出亮点。

去年以来,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开展“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”服务质量提升行动,深入推进“精致幸福社区”建设,有效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文登区优化社区布局经验被全国社区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简报编发,荣成市探索城市社区治理新模式经验被中央改革办推广。

根据新时代发展要求,制定社区服务标准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”的重要指示精神,持续深化“精致幸福社区”示范创建活动。在探索总结的基础上,去年制定发布了《精致幸福社区建设规范》地方标准。围绕“队伍精良、治理精细、服务精准、环境精美、文化精彩”和“群众满意”6个方面,确定了6大类33项128条标准,明确了社区党组织、自治组织、社会组织和网格管理、物业管理、应急管理等运行机制,明确了社区基础设施、环境秩序和精神文明建设、平安建设、信用建设等建设规范,明确了社区公共服务、便民服务、志愿服务和养老托育助残、卫生教育就业等服务要求。相关部门还制定了红色物业、智慧社区、无废社区和养老服务、康复服务等标准,形成了社区服务的标准体系。结合“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”行动,组织各个社区逐条对照、查漏补缺、不断完善,推动社区治理服务提档升级。

把握新时代治理特点,优化社区服务布局。按照辖区常住人口一般不超过3000户的标准,对全市社区进行了全面调整优化,继2021年新设立28个城市社区后,去年又新设立40个,总数达到390个,平均每个社区2330户。为了保证调整工作规范有序稳妥,按照“便于管理、资源统筹、居民认可”的原则,建立组织、政法、民政、公安、住建等15个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公众参与、专家论证、社会听证、风险评估、合法性审查、会议研究的闭环工作机制。结合社区调整,完善优化社区服务设施。全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全部达到600平方米以上,135个社区超过1000平方米,并合理划分政务服务、协商议事、文体康养等功能区域。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到100%,发展托育服务机构198家。建成智慧社区115个,各区市全部建有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。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84处、警务室153处、调解工作室235处、“如康家园”32处、城市书房46处,服务范围可覆盖所有社区。

立足新时代人才需求,充实社区服务力量。重点建好四支队伍:一是社区工作者队伍。新招录社区工作者793名,并将专职网格员全部纳入社区工作者管理,总量达到3812名,每万城镇常住人口18.2名。二是社区专业服务队伍。配备社区医务人员402名、民警358名、法律顾问390名、体育指导员1130名。三是物业服务队伍。实现居民小区物业全覆盖,物业服务人员2.2万人,“红色物业”经验在全国推广。四是志愿服务队伍。推进社区与社会组织、社会工作者、社区志愿者、社会慈善资源“五社联动”,镇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和社工站实现全覆盖,社区注册志愿者达到81万名,设立社区基金83支,政府购买服务投入4100万元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公益创投项目925个。全市96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、4.6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,建立社区居民数据库、可动员力量库和志愿服务编组、应急处置编组“两库两组、平急结合”机制,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回应新时代群众期盼,突出社区服务成效。围绕居民有需求、社区有服务,各部门履职尽责、配合联动,做实做细群众“家门口”的服务。一是聚焦“一老一小”、残疾人等弱势群体,强化社区关爱帮扶服务。争取了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,智慧居家养老经验获评民政部优秀案例,老年餐桌被央视《新闻联播》报道。开展未成年人家庭监护评估,实施困境儿童代养政策。加强社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,健全“黄橙红”三色预警机制,“海螺姑娘”救助服务案例入选党的二十大主题成就展。社区残疾人协会实现全覆盖,1个辅助就业项目被全国残联推广。二是着眼群众关切的问题,做实社区就业、卫生、法律等服务。设置社区就业创业空间,联合辖区企业开发就业岗位,为2396人提供就业援助。实施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行动,加强社区健康管理、健康教育、健康干预,社区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到90%。开展“法援惠民生”活动,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5万件,办理涉法事务3300件。三是适应居民精神文化需求,推进社区文体、科普、教育服务。开展文化公益培训2990场,举行“书香威海全民阅读”活动1023场、社区运动会273场。争取省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社区项目3个,科普轻骑兵进社区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。加强社区教育品牌创建,28个课程获评省级优秀课程,14个项目获评省级终身学习品牌,带动形成浓厚的社区学习氛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