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10日,省民政厅举办全省社会事务工作培训班,我中心以《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管理与实践经验》为题作经验分享。
威海市社会福利中心(市复退军人康宁医院)是威海市民政局所属副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,承担着城乡特困、低保、复退军人及其他群体中精神病患者的集中供养和医疗康复工作,同时肩负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接收安置、集中供养和医疗康复任务。近年来,中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,积极拓展服务范围,努力提升服务水平,切实履行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工作职责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。
一、夯实基础强根基,完善机构建设体系
(一)优化空间布局,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。中心占地面积98亩,建筑面积26980平方米,整体布局合理,功能分区明确。精神科依据分类分区管理原则,科学规划了四个病区,并专门设立了精神康复专区,构建起“医疗救治-康复护理-生活照护”全链条服务体系,为患者提供从疾病治疗到康复护理再到日常生活的全方位服务。
(二)加大设备投入,打造智慧医疗新格局。中心投入300余万元,配备了心理CT、脑ET检查仪、经颅磁治疗仪、脑涨落图仪等先进医疗设备,为精准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有力支撑。同时,投入200余万元构建HIS、LIS、PACS系统互通的医院信息网络,加强了与卫健、医保部门的协同合作,实现了医疗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共享。
(三)强化人才建设,深化医联体协同发展。中心配备119名专业医护人员,其中高级职称18人,中级职称42人,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技能大赛,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。与市精神卫生中心签订“医联体”合作协议,实现了双向转诊、预约诊疗、技术扶持和资源共享,在精神卫生福利服务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。
二、创新管理提效能,践行规范发展理念
(一)健全制度体系,完善工作机制。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体系,深入贯彻依法治院、依规治院理念,先后完成质量、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项管理体系认证。精心整理47余万字的管理手册、程序文件、部门手册,编制113个工作流程,梳理142个工作制度与107个法律法规,优抚医院服务项目获评省级标准化试点合格项目,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筑牢制度根基。 (二)强化多方协作,规范收治流程。积极协调各方资源,理顺收治工作各环节,构建起村居组织监管预警、县级民政统筹协调、福利中心集中收治的绿色运转通道。通过签订监护人、村(居)、镇(街道)、民政、福利中心“五方协议”,涵盖《重症精神病患者入住申请表》《重症精神病患者住院协议书》《授权委托书》和《监护人承诺函》等资料,进一步提升患者集中收治的严肃性与规范性。
(三)构建防控网络,保障服务安全。打造“人防+技防+物防”立体化安全防控体系,设立警务室,配备围墙视频报警系统、门卫人脸识别系统,院区实施24小时无死角视频监控,在门诊、收款及药房安装一键报警装置并接入全市应急报警系统。此外,通过购买服务,为每个精神科病区配备2名夜班保安,全方位满足患者安全保障需求,营造安全可靠的就医环境。
三、深耕服务担责任,筑牢健康守护屏障
(一)创新机制,妥善安置长期流滞人员。在全国率先建立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照料机制,针对超过3个月仍无法确定身份的流浪乞讨人员,及时办理落户手续、开展残疾等级评定,并按规定申请城市特困供养资格,提供医疗救治服务。累计为73名流浪乞讨人员办理“两证一卡”(身份证、残疾证、社会保障卡),实现基本医疗与基本生活的有序衔接,让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温暖。
(二)主动作为,加大特殊群体收治力度。在全省率先开展特困、低保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免费集中收治工作,秉持“应收尽收、愿进全进”原则,累计收治特困、低保重症精神病患者228人次。综合运用物理、运动、心理、娱乐和作业等治疗方法,助力患者提升自我认知与社会适应能力,切实践行“救治一个病人、解放一个家庭、和谐一个社区”的服务宗旨。
(三)普惠基层,建立散居病人巡诊机制。抽调骨干力量组建医疗巡诊小组,在全市开展困难群众精神障碍免费巡诊工作。对重症急性期患者及时收治入院,对轻症患者在指导正确服药的同时,建立巡诊档案,安排专人定期通过电话或上门回访。今年以来,已对各区市特困、低保、复退军人精神病患者开展上门入户、电话巡诊418人次,实地走访238名散居患者,指导217名轻症康复期患者居家合理服药,将关怀与服务送到患者身边。